伊朗著名学者:中伊两国具备发展友好关系的条件和互补性
伊朗著名学者:中伊两国具备发展友好关系的条件和互补性

2月16日,伊朗总统易卜拉欣·莱希结束了为期3天的访华安排。此次访问是莱希任内首次访华,也是中国今年首次接待中东国家领导人来访,释放中伊加强合作的强烈信号。

德黑兰商会:北京日报报道,2月16日,伊朗总统易卜拉欣·莱希结束了为期3天的访华安排。此次访问是莱希任内首次访华,也是中国今年首次接待中东国家领导人来访,释放中伊加强合作的强烈信号。

此次伊朗访华团随行人员——伊朗德黑兰大学副校长、著名学者马兰迪日前就中伊25年战略合作协议、伊朗“向东看”政策、伊朗加入上合组织并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等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
 
双方达成的框架协议已经开始落地
记者:中伊25年战略合作协议在此次高层互动中得到了哪些落实?
马兰迪:双方在不同领域达成了许多协议,范围非常广泛,当然涉及到技术、能源、贸易、基建、运输走廊、文化、旅游等等。讨论范围也十分广泛,两国政府各个部门的部长、高官都参加了协商,进行了各自领域的谈判,然后达成了这些协议。这意味着双方达成的框架协议(即中伊25年战略合作协议)已经开始落地了。
莱希总统和习主席还讨论了当前需要两国以及全球来参与应对的国际热点事件和挑战,目前的形势有点特殊,到处都是冲突。双方进行了建设性的区域对话,以营造更友好的区域环境。在许多重要的全球问题上,双方有着类似甚至完全相同的看法。我认为,伊朗和中国的全面关系已经掀开了新的一页。
两国具备发展友好关系的条件和互补性
记者:伊朗为何如此看重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伊合作的优势是什么?
马兰迪:伊朗是一个非常独立自主的国家,愿意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无论是与西方国家,还是与非西方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国家,一直推行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不干涉他国内政,这是伊朗所看重的一点。中国和伊朗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暴力冲突。数千年来,著名的丝绸之路把这两个文明古国连接了起来,而这两个有着古老联系的文明古国也具备发展友好关系的条件。
中伊合作的一大独特优势在于,两国既可以通过陆路,也可以通过海路进行贸易。伊朗可以通过波斯湾,把货物运到中国港口;也可以通过伊朗北部和中国西部开展广泛的商品和服务贸易。这与中国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是相吻合的,也符合中伊两国进一步实现亚洲一体化的目标。所以说,两国在这方面存在互补性。另外,中国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伊朗社会的教育程度很高,这一点在两国关系中也很重要。
亚洲正在崛起,伊朗推行“向东看”
记者:上合组织哪些方面吸引了伊朗加入?
马兰迪:首先,上合组织提供了一个各国领导人定期会晤的机会,可以讨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增进相互了解,这其中既有政治合作,也有经济合作,还有安全合作。上合组织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平台,有助于阻止恐怖主义扩散,加强所有成员国的安全。
中伊两国开展合作,发展贸易,开发港口、贸易走廊,进行投资等,上合组织的所有成员国都会受益。伊朗推行“向东看”的政策,主要是“向亚洲看”。亚洲正在崛起,是财富之源,拥有众多的人口,经济发展速度也超过其他地区。亚洲的发展壮大有助于建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这也正是伊朗和中国所寻求的目标。
“改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两国共同目标”
记者: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伊有望开展怎样的合作?
马兰迪:我认为“一带一路”对中伊两国都非常重要,因为中伊两国既有通过中亚的陆路连接,也有海路连接。伊朗是连接西亚、阿拉伯半岛和东亚的纽带,同时伊朗的港口也连接着公海。中国可以利用穿越中亚抵达伊朗的运输走廊,把货物运往伊拉克、叙利亚、沙特、科威特、约旦、黎巴嫩等国,运往亚洲和欧洲更多国家和地区。